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我国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已经提出了“双碳”战略,即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这样的战略规划下,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的关键技术与设备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解决当前监测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痛点,成为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
目前,我国在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瓶颈,尤其是在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监测设备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部分国内企业在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亟待提高。
设备成本高:先进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设备往往价格昂贵,这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对于部分企业而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设备的采购和维护,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不足:大量的监测数据需要高效、准确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来支撑,而目前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由于监测设备的性能问题,以及现场操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难以满足双碳战略对准确监测的要求。
标准和规范不统一:由于缺乏统一的监测标准和规范,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数据可比性差,给政策制定和决策带来了困难。
我国双碳战略规划下,各行业突破技术难点,破解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的难题,建立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1.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加大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研发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突破。提高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降低设备成本,提高监测效率。
2.完善数据管理与分析体系
制定统一的监测标准和规范,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与分析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为企业提供科学的碳排放依据,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设备的国产化进程,降低企业监测成本,提高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设备的成本,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政策层面出发,生态环境部印发《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并全面完成了第一阶段试点任务。这一方案从无到有建设碳监测网络,实现了重点行业、城市、区域三个试点层面的全覆盖。同时,国务院也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完善碳排放计量监测并建立碳排放计量审查制度,为碳排放监测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
在技术支持方面,碳监测技术指导委员会牵头组织试点单位及时总结技术方法,先后印发多项碳监测技术指南或规程,涵盖重点行业、城市、区域、海洋碳汇等各领域。这些技术指南和规程的制定,为碳排放监测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和操作规范。
此外,国家还积极推动监测和核算数据的比对分析,从浓度到排放量的反演分析,以及时空分布的规律特征分析,加强对碳监测数据的挖掘利用,增强规律性认识。这些分析工作不仅提高了碳排放核算的精准性,还有助于企业降碳减污,服务城市碳排放核算,以及有序推进与国际先进接轨。
为了进一步推动碳排放监测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生态环境部还计划加强统筹协调,抓紧启动第二阶段试点。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包括扩大行业试点范围,深化技术体系构建,以及强化监测法精准支撑。这些举措旨在进一步完善碳监测技术指南和标准规范,提升利用监测数据校核核算数据的科学性,从而推动碳排放监测技术和设备的持续发展和优化。
国家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数据分析和试点推广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进碳排放监测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在双碳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我国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的关键技术与设备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